交通大学在汉语拼音方案推出之前,按照威托玛拼音方案,翻译为“CHIAO-TUNG UNIVERSITY”,这是众所周知的。
而交通大学之校名的得来,实在是因为学校划归民国北洋政府交通部主管。校名的翻译与交通部的翻译当然是一致的。在交通大学解体之后,沪校更名为南洋大学,其校徽当中的校名翻译是“CHIAO-TUNG-PU NANYANG UNIVERSITY”即“交通部南洋大学”,盾下有“SHANGHAI.CHINA”,盾面是三个拉丁文单词“DUCIT AMOR PATRIE”,连起来意思是“吾爱吾国”。
关于“南洋公学”如何翻译为外文的问题,我们以前也介绍过。
光绪22年(1896年)刑部左侍郎李端棻上奏《推广学校》一折,建议自京师以及各省府州县皆设学堂。10月,盛宣怀向清朝政府正式上奏《条陈自强大计折》,附奏《请设学堂片》,禀明两江总督刘坤一,拟在上海捐地开办南洋公学,经费由轮电两局捐输,聘请何嗣焜出任总理。12月得到光绪皇帝准允。至此,标志南洋公学正式创立。因学堂地处南洋(当时称江、浙、闽、广等地为南洋),参考西方学堂经费“半由商民所捐,半由官助者为公学”,故定名为南洋公学。于是,南洋公学与1895由盛宣怀创立的北洋西学学堂(天津大学前身)并蒂为一南一北近代中国最早自办的两所大学。
揆诸“公学”之“公”,可谓耐人寻味。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中国人受封建影响深厚,至今对“公”字尚不十分明了。今日很多人意识中的“公家”,还是指的是政府所辖事业,似乎于己无关。而圣人之所谓“大公”,其实就是全民所有、天下共利。当大清之末,官办就是政府所办,如果按照今天的标准,才是“公立”,我们今天不论国立、省立,都是全民的,然而当初的概念却不是,官就是官,民就是民。而所谓“公学”,倒有点社会主义改造过程的“公私合营”味道,也或许可以视同当今的“混合所有制”。而由于当年官家不是公家,而“混合所有”才有公的味道,故而为区别官学,而定名“公学”。
再说对西方学堂的参考方面,公学体制其实来自于英国,其“公”字有公共之意,公学之中部分与皇室有关,另外是由一些较富有的社会人士设立,包括为他们的子女提供教育。公学最早时是为比较贫穷人家或平民的子弟提供教育的场所,这时候还体现“天下为公”的意思,但到十八世纪逐渐发展成为贵族学校,入读这种学校的基本条件并不是学费,而是家庭背景。校方会先衡量申请者的家庭是否合乎学校的校风,即指该家庭是否属于中产或贵族,才决定是否招收这位学生。在英国拥有最高名誉的九大公学是:伊顿公学Eton College、切特豪斯公学charterhouse、哈罗公学Harrow School、温切斯特公学Winchester College、威斯敏斯特公学Westminster School、拉格比公学 Rugby School、什鲁斯伯里中学Shrewsbury High School、麦钱特泰勒斯学校Merchant Taylors' School、圣保罗女子中学St Paul's School,当然各公学远远不止九家。总之“公学”与公立学校有所区别,即Public school is different from public schools。不管怎么说,南洋公学成立,考入学子的学膳费用是不用缴纳的。
那么这个“公学”要是翻译为外文的话,怎么翻呢?从英国的公学到今天很多人翻译的南洋公学使用的都是“Public School”。
然而,我们如果有幸看到历史资料,南洋公学却有着更加传神的翻译法。
“Nanyang Mission College”——南洋公学。
the mission shool ,通常是指驻外机构的学校。mission又有使命(官方使命)、天职、代表团的意思。看起来是比public要绕。然而,这确实是个精彩的翻译,尽管今人没有继承这个翻译。为什么说他精彩呢?
我们且看看《礼记·礼运篇》:“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大人世及以为礼,域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已。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着其义,以考其信,着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在这样一段话里,出现了很多牛叉词汇:大道、大同、小康,天下为公。
孔子说:“大道实行的时代,正如夏、商、周三代杰出人物当政之际,我孔丘没有赶上,但我有志为此。当施行大道的时代,天下乃人人之天下,因此必选贤任能,人人讲求诚信,社会也一团和睦。人们能老人之老,幼人之幼,老年人能安享天年、壮年人能奋发有为、孩子们能茁壮成长,鳏寡孤独残疾之人可以获得奉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男婚女嫁与谋职就业顺理成章。人们能够尽力慈善,而又能无私劳作。于是乎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天下无丐无贼,这就是理想的社会,所谓大同。然而现在天下大道式微,天下只是一家之私,各人自亲其亲,各爱其子,各顾其财,天子诸侯世袭罔替自认为理所当然,建城掘沟用以保守,将礼制仁义作为纲常,试图正君臣、父子,和兄弟、妻子,约法、分田、建籍,看重勇士,以图天下之功。阴谋由此而生,战争由此而兴。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公都是由此而兴的英雄。这六位君子,无不谨守礼制。以此显扬仁义,成全信用,暴露过失,效法仁爱讲究礼让,向民众昭示伦常。如有违反礼制者,当官者被罢职放逐,民众唾其为祸殃。虽然距离大同还远,但是这样的社会足可以称为小康世界了。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或许也是晚清当年的有识之士的理想,是建立学校培养贤能的奋斗目标,也是他们认为教书育人的天职或使命所在。这里面其实有对先贤的事业的继承和继往开来的宏愿。
因此,将“南洋公学”翻译为“Nanyang Mission College”(法文等当然也均据此译出)的人,应该不止是西学根底雄厚,也必然是个儒学基础扎实的人物。
则我们要再看看“交大”两个字怎么翻。
其实,翻无可翻,就直接硬翻。
我们在50年代交大出版的书籍上,看到“交大”直接翻译为“CHIAO DAH"。
我们检索交通大学的校名演变历程,如下:
时间 |
中文校名 |
英文校名 |
学校驻地 |
1896 – 1903 |
南洋公学 |
Nan Yang Mission College |
上海 |
1903 – 1905 |
南洋高等商务学堂 |
Nan Yang Higher Business School |
上海 |
1905 – 1906 |
商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 |
Imperial Polytechnic College of the Commerce Ministry |
上海 |
1906 – 1911 |
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 |
Shanghai Industrial College of the Ministry of Posts and Telegraphs |
上海 |
1911 – 1912 |
南洋大学堂 |
Nan Yang College |
上海 |
1912 – 1921 |
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 |
Government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of the Communications Ministry |
上海 |
1921 – 1922 |
交通大学上海学校 |
Nan Yang College of Chiao Tung |
上海 |
1922 – 1927 |
交通部南洋大学 |
Nan Yang University of the Communications Ministry ( Chiao -Tung- Pu Nan Yang University) |
上海 |
1927 – 1928 |
交通部第一交通大学 |
First Chiao Tung University of the Communications Ministry |
上海 |
1928 – 1942 |
交通大学(上海本部) |
Chiao Tung University (Main Campus in Shanghai) |
上海 |
1942 – 1946 |
国立交通大学 |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Main Campus in Chongqing) |
重庆、上海 |
1946 —1949 |
国立交通大学 |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
上海 |
1949 – 1957 |
交通大学 |
Jiao Tong University |
上海 |
1957 – 1959 |
交通大学(西安部分) |
Jiao Tong University(Main Campus in Xi'an) |
西安 |
1959 – |
西安交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
西安 上海 |
上海工业专门学校时期的校徽
免责声明: 文章源于会员发布,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vrvkongtiao.com/baike/1345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