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在基金的投资中,有一个特别热门的词语叫做私募基金。关于私募基金,市场有很多种说法。有的人觉得,私募基金是专门给那些有钱人玩的,所以它肯定比公募要更加高端大气上档次。还有一些人就觉得,一想到私募,就会老是联想到清盘、跑路,好像感觉私募不是特别靠谱,和金融诈骗是息息相关的。今天,我就来给你讲私募基金到底是什么,和公募基金又有什么区别。
一、私募基金和公募基金的差别是什么?
首先,我们来弄清到底什么叫私募和公募?私募和公募是金融市场上最常见的两个词语,其实它就是指资金的来源:顾名思义,公募就是指包括你我他在内的社会大众,公开募集资金的方法;而私募就是指针对少数人,也就是我们俗称的高净值人群来募集资金。
然后,根据募集来的资金要去投资什么,我们还可以把私募基金分成两类:一类是我们接下来要讲的投资一级市场的“私募股权基金”。另外一种就是投资二级市场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在我们国家,就叫“阳光私募”,也就是你平时听到的私募基金。在美国,它就叫做“对冲基金”。
你可能会大吃一惊,平时听上去那么高大上的对冲基金,其实就是我们生活中经常听到的私募基金。是的,其实它只不过是换了一个马甲而已。
美国对冲基金的故事,我们还要详细地解读,今天我们先来弄清楚一个更实际,也更关乎切身利益的问题,就是和公募基金相比,私募基金到底有什么特殊之处,而且能不能买?
私募和公募一样,其实都是投资于股票、债券这些金融产品。但是,和公募相比,私募有两大特征。一个叫“少监管”,另一个叫“高激励”。
二、私募基金的本质特征之一:少监管
公募基金面对的是所有的社会大众,管理着千万普通老百姓的钱,所以它一定要严监管,要鼓励透明化,追求安全性。你想,万一这些基金经理不作为,或者是乱作为,导致老百姓的钱血本无归,可能社会就会不稳定了。
私募行业不一样,私募行业面对的是少部分高净值人群,一般来说,私募的门槛在100万,甚至更高。这些人一般地被认为有更高的风险承受能力,所以他们即使亏损也不会造成社会动荡。而监管是需要成本的,所以,对于私募基金,监管要比公募松得多,少了很多的限制条款。
比如说,金融圈内有一个小有名气的私募基金经理,他看好茅台,就曾经在自己管理的基金中,连续两年只持有茅台这一支股票,你可能知道贵州茅台这几年的业绩一直很好,所以这个基金的业绩也很好,两年下来,差不多有200%多的收益率。但是这种行为,要是在公募基金,就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在公募基金里,单支股票不能够超过基金资金总额的10%,为什么呢?因为它就是为了防止这种基金经理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万一篮子翻了呢?鸡蛋就全部都碎了。
在公募基金里,还有很多限制条款,比如说公募基金的总资产,不能够超过基金净资产的140%,而且也不允许用自己管理的这些资产,去进行质押融资。到了2017年底的时候,金融监管还进一步地趋严,把这种分级基金都给停发了。这些措施都是干什么呢?都是为了防止公募基金过度地加杠杆,把老百姓的钱暴露在过度的风险里面。同时,公募基金还被要求每个季度都要公布业绩、持仓数量这些重要信息,而私募基金,这些约束条件几乎完全都不存在。
所以你看,私募基金面临的是一个少监管的环境。这么一个少监管的环境意味着什么呢?对于私募基金而言,它们就好像去掉了监管的镣铐在跳舞,所以它们发挥的余地就更大。但同时,它们也就可能产生更多的风险事件,这就是我们在金融学里面学到的风险和收益就像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它们总是同时存在的。
三、私募基金的本质特征之二:高激励
现在你知道了,和公募基金相比,私募面临着更少的监管,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是,去掉了这种监管的枷锁以后,是不是基金经理真的能替投资者创造更多的价值呢?换句话说,作为私募的投资者,怎么保证这些基金经理能够好好地打理你的资产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私募的第二个重要特征:高激励。
通常情况下,公募基金经理的收入大部分来自于固定的管理费,一般是基金规模的2%;而私募基金经理的大部分收入来自于业绩提成,通常是基金超额回报的20%。这两者的差异有多大呢?可能远远地超过你的想象。
金融市场上曾经兴起过一阵风,就是公募基金里面做得最好的那些明星基金经理纷纷地“奔私”,也就是从公募跳槽到私募基金里面。曾经有一个公募“奔私”的基金人士说:“过去在公募基金里,我一年能够拿一两百万,还算是不错。但是自从“奔私”以后,半年多的工夫,就赚了五千多万,实现财务自由是没有问题了。”这个人还说, “以前在公募,即使产品赚100%,跟我一点关系都没有。但现在在私募,赚到的就是赚到的,即使是70%的回报率,在行业里该提取的业绩报酬都是实在的。”
这么一比较,你就明白了,公募基金经理的收入来自于基金规模,和业绩的关系不是特别地大。所以,公募基金经理普遍有一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只要比别的公募做得好,排名在前头,然后把公募基金规模做大就可以了。相比之下,私募基金经理的收入就真的是考验个人能力,如果客户不赚钱的话,基金公司是没有收入的,那基金经理的收入自然也就会变得很低。
这种激励机制和收入水平的不同是公募和私募的另外一个重要区别。
所以那些个人能力特别突出的明星基金经理,常常会选择“奔私”,就是跑到私募基金里面去。
四、投资私募基金比公募基金更赚钱?
现在你可能有一个感觉,私募基金又是少监管,又是高激励,所以可以吸引到更加优秀的金融人才。看上去私募应该比公募基金更赚钱才对。答案是未见得。
我们看一下数据,从2009年到2017年这9年间,中国公募基金和阳光私募的业绩比较。私募的平均收益率是14.8%,公募是13.2%。
数据来源:Wind 天天基金网 格上理财
这个数据看上去好像是,私募比公募赚钱一点。对不对?但是,这里我要给你敲黑板了,有一个问题你需要特别地注意。私募基金的业绩平均比公募好,但是私募良莠不齐的现象更加严重,你如果买了私募产品,很有可能不小心就被平均了。比如说2017年,整个市场私募基金的收益率是8.8%,跑赢了同期公募基金平均6.7%的涨幅。
但是,你没有看到的是,整个私募行业内部“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很多大型私募基金的业绩很亮眼,但是差不多有30%以上的私募,收益是负的,你要不小心选择了这30%,你就亏钱了。更有300家私募基金被基金业协会列入了失联名单,也就是经理人都跑路了,你的钱基本上就血本无归了。
为什么会产生这么一个良莠不齐的现象呢?其实也跟我们前面所说的少监管+高激励的模式有关。
首先,你看私募的监管少了,难免就会鱼龙混杂,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是明星经理,都具有很好的业务能力,但是因为监管少,就很容易混到行业里面来,南郭先生滥竽充数。
而且,高达20%的分成比例,肯定是能够产生更好的激励作用,但是也会产生很多问题。对于私募的基金经理人来讲,等于是拿着别人的钱去做高风险投资,输了算别人的,赢了就能获得20%的收益提成。这是很有诱惑力的,这就是为什么市场一波动的时候,你很少看到公募会清盘,但是有大量的私募会被清盘,就是这个道理。
随着老百姓收入的增加,家庭资产的增加,很多人都觉得100万的门槛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更多的人开始进入到私募投资的这个行列。到2017年底的时候,中国的私募基金的规模已经有11万亿,跟公募基金已经差不多持平了。那么,你到底是适合公募基金还是私募基金,其实要根据自己的个人能力和个人特质来进行分析。如果你能够选到那些好的私募基金,它是可以取得比公募基金更高的收益率的。但是,一不小心,你可能会踏入坑里。
所以你在选择私募的时候,确实要做更多的研究,一般来讲有两个标准,你可以参考:
第一,如果基金经理大量地持有自己的基金,这就意味着他对自己的基金更加有信心,这种基金是可以选择的。
第二,你可以到网上再多方地查一下,一个基金经理如果在业界的口碑比较好,相对来讲也是会比较安全的。
本文源自JA热视角
更多精彩资讯,请来金融界网站(www.jrj.com.cn)
免责声明: 文章源于会员发布,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vrvkongtiao.com/gupiao/28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