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IC
打击“伪私募”、出清“乱私募”,监管正在加码。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统计发现,截至目前,年内已有2000多家私募基金管理人注销,其中,770家因失联、异常经营、纪律处分等问题被中基协强制注销。这一数字再次刷新纪录,相比之下,2020年和2021年中基协强制注销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分别是608家、593家。
刷新纪录,770家私募被强制注销
11月14日,中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简称:“中基协”)官网显示,16家私募管理人主动注销。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统计发现,2022年以来,中基协共注销了2030个私募基金管理人,其中,8家私募基金管理人依公告注销,1252家私募基金管理人为主动注销,还有770家私募基金管理人被强制注销。
近几年,被强制注销的私募基金管理人不断攀升,并创新纪录。2018年时,中基协强制注销的私募基金管理人不到百家,2019年以后数量迅速增长,达到496家。2020年和2021年,中基协强制注销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分别为608家、593家。
贝壳财经记者梳理看到,私募基金管理人被强制注销的原因主要包括失联、异常经营、已注销工商登记或被吊销营业执照以及纪律处分等。根据规定,被中基协强制注销的私募基金管理人不得重新登记。
此外,“依公告注销”是指依据《关于进一步规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若干事项的公告》,在办结登记手续之日起6个月内仍未备案首只私募基金产品被注销,2020年因疫情影响,6个月延长到12个月。根据规定,这些机构若因真实业务需要,可按要求重新申请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
存承诺保本等行为,半个月8家机构吃罚单
贝壳财经记者注意到,私募机构的监管也在不断加强。今年11月以来,中基协已发布15份纪律处分决定书或纪律处分事先告知书送达公告,其中包括广州基岩、福建诚毅等8家私募机构及高管收到罚单。
其中,上海达仁和上海韬韫两家私募机构均存在承诺保本保收益的违规情形,前者被给予公开谴责,并暂停受理私募基金产品备案六个月的监管措施,后者叠加不配合协会自律核查的违规行为,被取消会员资格,并撤销其管理人登记。
由于违规向投资者承诺收益,并出现了挪用基金财产的重大违规行为,广州基岩同样被取消会员资格,并撤销管理人登记,其法定代表人、总经理赫旭的基金从业资格被取消。
据了解,2017年3月至2019年12月,广州基岩未按基金合同约定的投资范围,将其管理的“价值回归投资基金”等4只基金产品的财产份额,通过委托他人代持并将投资收益款划转至公司员工及其他公司账户、向关联方提供借款、转款至约定投资标的以外的机构等方式,挪用基金财产共计5.64亿元和港币2700.67万元。
此外,福建诚毅、北京华镇、福建未然、北京至朴4家私募机构也被取消会员资格。主要违规行为包括公司人员和场地不符合登记要求、未充分履行信息披露义务以及不配合协会、证监局的相关调查和自律核查等。
上海禹闳则因未及时备案私募基金产品,基金运作不规范、未如实向协会报送信息等违规行为,被给予书面警示,并要求限期改正,暂停受理其私募基金产品备案三个月。
值得一提的是,11月以来,河南、云南、深圳、厦门等多地证监局已就私募机构违规行为连续发出多份行政监管公告。
监管剑指“伪私募”,坚持私募姓私
近年来,打击“伪私募”、出清“乱私募”成为监管重点。
11月,中基协党委委员、副秘书长黄丽萍公开表示,私募基金治理取得明显成效,登记备案规范性、透明度不断提升,1152家私募证券管理人纳入“分道制”,优质管理人获得更多展业便利。增强法治和诚信约束,不断加大私募基金违法违规活动查处力度,打击“伪私募”、出清“乱私募”,一大批经营异常和“僵尸”机构被注销,坚决打击违规“保壳”行为,行业公平竞争的良好生态加速形成。
近年来,监管多次就私募乱象发声。其中,中国证监会主席易会满此前在基金业协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上表示,将私募基金风险防范处置纳入资本市场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化解攻坚战统筹推进,目前行业风险总体趋于收敛。
彼时,易会满指出,国内一些机构在发展中偏离了应有的定位,以私募之名变相发行公募产品,随意设立资金池,违规变相吸储、放贷,甚至擅自自融自用、侵占挪用基金资产。行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真私募与伪私募并存,优秀管理人与“伪”管理人并存,接受登记管理和市场无序生长并存等乱象,损害了行业形象声誉,影响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这与行业高质量发展是背道而驰的。
私募股权基金必须回归私募定位和支持创业创新的根本方向,坚持私募姓私,严格规范募投管退全链条各环节运作。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胡萌 编辑 王进雨 校对 柳宝庆
免责声明: 文章源于会员发布,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vrvkongtiao.com/gupiao/40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