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一场“民企+央企”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将中国巨石带入了资本市场;20年后,中国巨石已经发展成为全球玻纤行业的隐形冠军,彻底打破国外的技术垄断,引领中国玻纤民族工业的崛起。
截至2018年年底,中国巨石玻纤产能规模超过180万吨,居世界第一,占中国玻纤总产能的40%、世界玻纤总产能的22%。二十年来,中国巨石收入增长31.71倍,净利润增长65.05倍,总资产增长38.59倍。
4月21日,中国巨石智能制造基地年产15万吨玻璃纤维、2亿米电子布生产线在浙江桐乡总部正式投产。中国巨石总裁张毓强表示,未来五年,中国巨石要进一步实现高质量发展,再造一个巨石,实现从强大到伟大的跨越。
“混改”打开发展局面
中国巨石的前身最早可追溯到浙江桐乡一家名叫“石门东风布厂”的作坊式小企业,1972年,张毓强从江西九江玻纤总厂扛来了一台简陋的拉丝机开始生产玻璃纤维。1993年,桐乡市巨石玻璃纤维有限公司成立。
上世纪90年末,世界玻纤市场全面萎靡,中国玻纤市场也陷入困境。彼时的巨石,需要资金发展以摆脱国外玻纤大佬垄断核心技术的局面。但恰逢亚洲金融(港股00662)危机席卷全球,当时有外资企业对巨石虎视眈眈意图收购。
当时,张毓强面临两个选择,一是携手外资,获得短暂的喘息机会;另一个是坚持走中国玻纤工业民族道路,与央企合作上市,通过资本市场募集资金。张毓强最终拒绝了外企的收购,而是选择与央企中国建材(港股03323)集团合作,拼盘上市,保留中国玻纤民族工业的火苗。并在1999年登陆资本市场。
上市后,中国巨石募得资金,用于建设年产1.6万吨无碱玻纤池窑拉丝生产线。这个项目的立项,代表了国家对中国玻纤工业的认可。据介绍,该生产线是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无碱玻纤池窑拉丝生产线,由巨石自主设计和引进关键技术相结合,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和封锁。
在目前中国巨石的股权结构中,第一大股东为央企中国建材集团旗下子公司中国建材股份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26.97%。经过股权穿透,目前中国巨石国有股比例不足12%。“国有资本本身的量不是很大,但是国有资本的控制力、控制幅度在增加,企业本身确实成为市场主体,也满足市场竞争条件,是非常市场化、完全以市场为中心的国有企业。”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宋志平表示,今天来看巨石的经验,是混合所有制的经验。混合所有制要发挥国企在实力、规范上的优势以及民企在市场和企业家精神上的优势,进行优势互补。
“三地五洲”全球化布局
与央企合作、登陆资本市场,中国巨石进入发展快车道。
2004年,中国巨石选择在成都建立巨石西部的战略布点,2008年7月份,年产60万吨玻纤生产基地在成都落成,中国巨石实现了生产规模世界第一,正式坐上了世界玻纤头把交椅,改变了竞争对手占据了70多年的世界第一的位次。
“要真正成为一个国际化的公司,光有产品出口和引进外资是不完美的,更重要的是走出去。”张毓强说。2012年,在“先建市场、后建工厂”理念的指导下,中国巨石首次走向海外在埃及建厂。2018年,巨石埃及年产20万吨玻纤生产线全面建成,埃及进而成为全球第五大玻纤生产国,成为国家产能合作的典范。
2014年,中国玻纤总部由北京迁至桐乡,实现了投资主体和经营主体的合并。2015年,中国玻纤更名为中国巨石,股票名称改为“中国巨石”。
2016年12月份,中国巨石又在美国投资3亿美元建设8万吨玻纤生产线在南卡罗来纳州奠基,目前美国工厂正在作点火前的最后冲刺。2017年,中国巨石发布公告,拟在印度投资建设玻纤生产线,如今项目已进入规划设计阶段。至此,中国巨石海外版图三点联动,朝着“三地五洲”的目标迈进。
中国巨石的目标是要做世界一流企业。“真正的世界一流企业不仅仅是规模大,而是让竞争对手也尊敬你。中国巨石目前刚刚跨入到由大到强大的转变,但是在技术储备和人才储备上来说,与世界一流企业仍然有一定的距离,还要进一步提升。”张毓强认为。
张毓强提出了中国巨石未来五年新的发展战略。到2022年末,中国巨石将继续保持粗纱规模全球第一,实现细纱规模全球第一,装备与技术水平持续全球领先,最终实现由大到强大的转变,由强大到伟大的跨越。
如今,中国巨石将智能制造作为产业变革的新引擎。在中国巨石位于桐乡总部的智能制造车间,《证券日报》记者看到,偌大的一个生产车间,只有少量工人。“目前从智能制造基地首线的运行情况来看,各项指标都创造了公司生产史上最好。”中国巨石智能制造基地首线年产15万吨生产线负责人顾建定说。
目前,中国巨石智能制造项目已经多点开花。“未来五年,要再造一个智能制造的巨石。”
本文源自证券日报
更多精彩资讯,请来金融界网站(www.jrj.com.cn)
免责声明: 文章源于会员发布,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vrvkongtiao.com/gupiao/8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