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如何理解基金经理这个角色?这是我们今天要谈的话题。
曾经一度,基金经理被披上“神”级外衣,但其实大可不必。在相信自我和相信基金经理之间,天平一度完全倒向基金经理,我想,现在,可以稍微拉回来一点。
选股,只是基金经理的领域
其实,基金经理选股票和买菜大妈(没有任何歧视的意思)挑选蔬菜的道理是差不多的。一个具有多年经验的买菜人士一定知道附近有几个菜市场,哪家摊位的哪个蔬菜最好吃,不同的菜品在不同季节的什么时间供应,现在的价格是高还是低,什么时候买性价比最高,等等等等。买菜人士炒股票不行的原因是他对于每只股票的了解程度远远不及蔬菜,无法做出理性的判断。比如,1斤白菜5元钱她肯定知道是贵了,但是,1只股票50元买她并不知道是贵还是便宜。
基金经理就不同了,他们常年的工作就是在不同的上市公司之间进行比较。谁的利润更高,谁的增速更快,什么质量的公司应该值什么价格,现在的价格买入是贵了还是便宜;所以,对1个基金经理来说,他可能不知道1斤白菜5元是贵还是便宜,但他一定知道1只股票50元买是贵还是便宜。这是两者的本质的区别之一,领域不同,研究的方向不同。
对于基本技能的要求更高
第二,要比较不同公司之间的差异,对基本技能的要求更高一点。比如,你起码得看得懂基本的财务报表(财务知识),能够了解和掌握现金流折现模型(DCF模型),能够掌握一些数据分析方法(excel技能),并且有一定的文字功底(写报告技能),如果表达能力再好一点就可遇不可求了。所以基金经理的门槛就高了一点;但是,这种高,其实很多大学生都能够具备,它不是一个像小说和游戏里写的那种天赋异禀或者凭借血脉之力才能胜任的要求。只不过,很多人没有机会进行尝试。
天赋异禀者凤毛麟角
第三,如果要找到那些可以准确的把握国家(甚至世界)经济形势,准确的趋利避害,洞察市场的人。即使在所有的基金经理当中也是凤毛麟角,而且,这种能力往往是可遇不可求的。苛求反而会变成烦恼。你可以假设你这辈子永远遇不到这样的人,这样反而会好过一点。而这和我们前面所说的要求、技能相关性可能很低。
业绩=风口(行业β)+个人阿尔法
第四,基金经理还是不够精细化。大家去看看证券公司的研究所团队,每个人就负责几个行业,比如食品饮料、比如军工、比如医药等等。如果这个行业有机会,那么研究这个行业的人业绩就会很好。他的核心价值是在市场关注这个行业的时候可以给出更加准确的判断,帮助基金经理或者投资者做出胜率更高的决策;但是,如果他研究的行业市场关注度很低,那么基本只有吃土的份。基金经理的能力圈也是有限的,往往基金经理投资的更倾向于自己更熟悉的,而自己更熟悉的,更多的是自己研究过的;而自己研究过的,往往是入行的时候领导安排的,不是主观判断最有前途的行业。
我不知道有没有人从入行到发展可以研究过所有的行业,可以在所有行业上市公司的比较当中给出最优的判断;但是,从结果来看,大部分人还是偏向于部分行业。所以,当市场风格和他擅长的行业匹配时,业绩就好,反之,业绩就差。2019年至今的科技、消费、医药、新能源都是典型代表。而最出名的基金经理是风口到来时表现更加出色的少数人,他们提供的核心价值是超过风口的阿尔法,所以他们的业绩=风口(行业β)+个人阿尔法。不可全盘否定基金经理的能力,也不可把业绩全然归功他的个人能力。
基金经理不择时的理由
第五,绝大部分的基金经理都不择时。首先是因为择时没有教科书式的理论依据,学院派出身的投研工作者很难给出自洽的逻辑,所以很难坚决执行。所以,几乎没有基金经理敢像散户一样满仓进出来炒股;
其次,如果仅仅用一小部分仓位来做择时。作为专业人士,依然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模型、框架,而建立框架并长期跟踪维护同样要消耗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产出性价比太低,所以并不划算。
再次,择时都是以牺牲收益为代价的。所谓择时操作并不是把握每一次波动,而是把握自己有一定把握的波段,带来的问题是,大部分的波段都是没有把握的,假设1年到头有10次波段,择时选手有把握的只有2次,剩下的8次都是空仓,所以,你有可能错过了很多机会,而整体效果还不如长期持有。
所以,要择时,去找那些证券公司营业部的牛散或者大客户经理,不要找基金经理。不要赋予他们择时的属性,人家从来都没有。
他们很少犯低级错误
第六,基金经理犯低级错误的概率更低。基金经理还是有好处的。因为他们具备基本的素质,又常年在市场中比来比去,他们是很少买亏损的公司,他们也很少去买很贵的东西,他们也不会看个新闻联播或者听隔壁王大爷说股市要涨就轻易做决断,这种在散户中出现的低级错误,基金经理很少犯,很少犯常识性的错误,而这是散户亏钱的重大原因之一。
低犯错率+高偏差率,一个加分项和一个减分项
讲到这里,很低的犯错率加上能力圈和市场的偏差,这是基金经理的一个加分项和一个减分项。但是,为什么基金经理这个职业还是可以长期存在?原因在于,当适合他的市场风格来临的时候,他可以贡献出很强的超额收益(还是能给客户赚到钱),但问题是,这种超额收益并不稳定。
行业越集中的基金经理,超额的稳定性越差,行业越分散,相对会好一点。但极致和分散之间应该如何去把握,这个问题就见仁见智了。对于极致的选手,我想一定要学会忍耐,一定要扛过他的“逆境”,一直等待他的花开时刻;对于均衡选手,不要追求过高的收益,因为分散同时意味着平均,“既要又要还要”的思路绝对不可取。
第七、学会基金经理分类及评价。虽然很多基金经理都说自己没有行业偏好,都是全市场选股。但是,依然可以给他们画一个框框来刻画他的能力圈,而这个能力圈往往不是万能的。我们要学会的,是去判断,什么时间用什么样的基金经理,这成为了投资者的必修课。
当然,这个也是一个很难、但是无法回避的问题。我们能说的,起码有两种情况,当你笃定某个方向时,能够选到那个方向上最强的;当你不确定时,去选一个均衡的。但是,一定不要觉得行业基、主题基可以永远穿越牛熊了。
说到这里,那些历史上可以准确轮动的选手也许可以去看看,我们脑中冒出了2个名字,有兴趣可以成为正念群友和我们交流。
写在最后
我们不希望大家神话基金经理,也不是想让大家轻视基金经理,只是希望大家对基金经理有一些合理的认识。当然,在优秀人群中发现和产生那些“天赋异禀”的基金经理的概率更大,所以这个人群越优秀,门槛越高,对于投资者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但是,最后还是要点一句,这个世界上最最优秀的人似乎也并没有选择这个职业。在基金经理圈,北大清华的人多的是,但是牛津、剑桥、哈佛、MIT的人似乎很少很少,那么,这些顶级天才都去哪了呢?欢迎留言告诉我们答案。
免责声明: 文章源于会员发布,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vrvkongtiao.com/licai/879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