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9月22日凌晨,美联储 chairman
鲍威尔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上调至3%至3.25%,这是美国连续第五次上调联邦基金利率。根据市场预测,美联储将在未来11月和12月加息,累计加息125个基点的概率较大。今年年底,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固定在4.25。
美国加息使美元大幅升值,资本逐利。面对高利率,美元资产纷纷离开各国资本市场,冲回美元大本营。
另一方面,中国最近连续降息,LPR利率、中期借贷便利利率和存款利率依次下调,出口数量不断刷新纪录,挤占了其他国家的外贸出口。
2022年1-8月,我国进出口总值27.3万亿元,同比增长10.1%,贸易顺差增长58.2%。
前8个月,中国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4.2%,进口同比增长5.2%。进出口都在增长。为什么进口额低于出口额?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大宗商品价格普遍上涨。为了减少开支,防止输入性通货膨胀的影响,我们减少了进口数量。
二是西方国家对中国技术进口设限,光刻机、EDA软件不允许进口。如果没有限制,中国的进口增量还会进一步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前8个月,我国汽车出口量增长57.6%,新能源汽车战略成效逐步显现。以比亚迪为首的新能源汽车厂商嗅到了商机,今年销量有望突破150万辆大关。
当然,中国汽车进口贸易额还是超过出口额的,2405亿的进口额超过了237亿的出口额。我们在汽车方面有贸易逆差。
要改变汽车贸易逆差的现实,不能只关注数量。提高自行车出口价格是关键。我们无法像国产智能手机一样被定位为“零部件”组装厂,无法在低利润领域与苹果竞争。
随着美国加息和中国降息,人民币在强势美元形势下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贬值,从最高点贬值10%。但是相对于其他国家的货币,人民币还是很抗跌的。
最近两年,日元贬值30%上述,欧元和英镑贬值20%左右。由此,人民币成为全球资产的重要避风港之一。
与此同时,除了对美元贬值,人民币对其他货币(除了卢布)都有升值,这一点很容易被忽略但很重要。
随着美联储的进一步加息,包括人民币在内的各国货币对美元都将继续贬值,这是可以预期的。不要大惊小怪。目前对美元汇率接近7.1,跌到7.2的概率很大。
不过,不用太担心。目前,中国拥有3.1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完全有能力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调节汇率。但是,现在还不到主动介入的时候。贬值有利于出口。现在不是出口拉动经济的时候吗?
不久前,欧盟和德国都表示,工业材料不能依赖中国,需要做出改变。但是,语句总是比操作简单。德国企业与中国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今年上半年,德方对话的直接投资和贸易逆差同时创新高。以德国著名化工制造商为例,巴斯夫准备斥资100亿欧元在中国建设新的综合基地。
世界主要工业国家中,只有中国保持贸易顺差,德国是恢复性顺差,而日本已经连续多月呈现贸易逆差。
当然,不可回避的话题是,受疫情影响,中国二季度经济数据确实不理想,同比增速只有0.4%,但我们有逆风作战的经验。
在全球经济遭受疫情重创的2020年,中国GDP实现了2.3%的正增长,在全球一枝独秀。去年GDP同比增长8.1%,达到114万亿元。
头两年很艰难,但我们挺过来了。我相信我们可以像以前一样弥补我们在今年下半年失去的东西。
最重要的是,虽然中国的物价也在上涨,但通胀并不明显。2022年8月,中国CPI同比上涨2.5%,美国CPI同比上涨8.3%。物价的相对稳定是中国经济最大的优势,也给了我们发展的机会。
众所周知,加息会在打压物价的同时影响经济,而降息可以刺激经济。
看看美国目前的经济形势。第二季度,美国CPI年率继续下降。这是美国连续第二个季度GDP下降。按照媒体的定义,美国已经进入技术性衰退。
即便如此,美国还是在加息,因为通货膨胀抑制不了。半年内已经加息四次,累计加息225个基点(不包括本次加息),但效果很一般。美国的CPI已经连续5个月高于8%,比2%的目标通胀率高出4倍。
市场不断下调2022年美国经济增长预期,从年初的1.7%降至目前的0.3%,距离负增长仅一步之遥。
另一方面,在中国,如果通货膨胀率得到控制,适当降息将有助于激发经济活力。第三季度的GDP还没有公布,但是从一个领先的数据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8月份,全国税收收入扣除津贴和退税因素同比增长0.6%、5.5%,最终实现由负转正;一般预算收入连续三个月减少。
税收由企业和个人缴纳。增速由负转正,从侧面反映出中国经济正在重回正轨。9月份的数据会更加耀眼。我们有理由期待中国第三季度GDP较第二季度有重大突破。
近年来,中国一直在同时处理许多问题,如危机、楼市降杠杆、教育培训行业整顿、解决互联网大公司垄断等。这是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过程中难免会影响一些人的利益,但只要转型成功,我们就会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中短期来看,美国无法摆脱高通胀的困境,连续加息导致全球需求下降。没有一个国家能免受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但我们已经把握住了机遇,有信心在世界各国央行纷纷加息的情况下,维持“以我为主”的货币政策。未来我们需要做的是将机遇转化为经济成果。
免责声明: 文章源于会员发布,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vrvkongtiao.com/qukuai/114247.html